名创优品的年,大概是水逆的一年。
7月13日刚刚在港股达成双重主要上市的名创优品,先是遭遇了惨烈的开盘破发,首个交易日都没能触及发行价。到了7月26日,又遭到BlueOrcaCapital,也即是蓝鲸资本的做空,导致港股和美股的股价都出现大幅跌落。
受做空消息影响,26日美股开盘后,名创优品直接从7美元一路下跌至最低6.04美元,跌幅高达14.98%。等到消息传到国内,27日港股开盘后,更是在十分钟内出现了12%幅度的“断崖式”下跌,截至收盘,名创优品港股股价从13.48港元跌至12.46港元,整体跌幅10.87%。
尽管名创优品在27日早间做出回应,声称蓝鲸资本的做空和指控“毫无依据”,并且包含了明显的误导信息。但是消息发酵后,投资市场信心已然大量流失,势必对名创优品的股价产生长期影响。
曾经的“最牛十元店”,为何沦落至此?
一、3年持续亏损近20亿元,董事长叶国富涉嫌挪用数亿公款?
蓝鲸资本的做空报告,几乎可以称作是对名创优品的公开“指控”。
在历时7个月的调查过程中,蓝鲸资本声称,数百家名创优品门店的拥有者和经营者,都和公司高管、董事长存在着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且,名创优品的董事长叶国富,也涉嫌在不正当交易中充当中间人,挪用公款高达数亿元。
与此同时,蓝鲸资本还列举了,名创优品上市后营收数值下降40%、新冠疫情发生前就开始大规模关店、加盟费连续两年下降63%等经营数据。结合涉嫌贪腐的指控,最终将名创优品定义为“一个正在衰落的品牌”。
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名创优品在回应中,称该报告“毫无依据”,并且包含“有关公司资料的误导性结论及诠释”。同时也在董事会展开审查,“考虑采取适当行动以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
无论真相如何,至少蓝鲸资本已经达到了影响名创优品股价的目的。毕竟,董事长叶国富以及公司高管是否存在贪腐行为,尚且需要权威机构来验证,但是名创优品经营上所存在的隐患,却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中最明显,也最亟待解决的,大概还是以下两个问题——
1.中概股遭大面积“预摘牌”针对,名创优品面临美股退市风险。
名创优品回归港股,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自华为遭到制裁后,美国证券交易所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越发严苛。近些年来,大量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的理由,除了中国资本市场趋于完善、融资拓展更为便利外,最主要还是“逃离”退市危机。
美国证券交易所在5月份的“预摘牌”名单中,中概股公司已经达到了家。除了中国石油、科兴生物、华能国际等关键领域的知名企业,网易、京东、知乎、哔哩哔哩、腾讯音乐等企业,也都面临着退市风险。
尽管名创优品尚且没有进入“预摘牌”名单,但是在针对中概股企业的经济环境下,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蓝鲸资本不是第一个做空名创优品的机构,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2.3年连续亏损近20亿元,营收增长面临停滞。
综合名创优品的财报信息,从年6月30日至年6月30日,连续3个财年中,名创优品的亏损数字分别为2.9亿元、2.6亿元、14.3亿元,累计亏损接近20亿元。
虽然名创优品在年下半年实现转亏为盈,但是年全年累计亏损,也仍维持在12亿元左右。同时在年第一季度中,名创优品归母净利润只有万元,同比下跌20.77%,大概率会在财年延续亏损纪录。
考虑到名创优品在年10月15日才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或许也可以说,名创优品从上市至今,都没能摆脱亏损的困扰。根据天眼查的融资历史,名创优品回归港股后的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4.9亿元,也不知道能否缓解长期亏损带来的资金链压力。
而且从年9月30日至年3月31日,三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6.54亿元、27.73亿元、23.41亿元。其增长速度分别是28.09%、20.68%、5.01%,明显呈现出近乎停滞的放缓趋势。
面对着美股退市和业绩停滞的风险,名创优品想要真正意义上扭亏为盈,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海外市场水土不服,烧钱扩店撑不起缺乏创新的新品牌
艰难重重之下,名创优品可选择的破局方向也在不断减少。
综合来看,想要摆脱困境、重振投资市场信心,名创优品或许还是离不开对海外市场、线下门店、业务创新的继续挖掘。但是在现阶段,这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缺失——
1.海外市场收入下滑,多元化经营存疑问。
凭借着低价、日系的产品优势,以及高速扩张、低风险的加盟模式,名创优品在国内家居综合类零售市场的开荒期间,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在市场逐渐成熟,用户增长逐渐缓慢之后,名创优品主要的营收渠道,也从产品销售转向了加盟费用。
但是在美国上市后,由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名创优品的海外门店大都采用的是直营模式。相比于国内加盟店,面向国际业务的直营店,毛利和营收表现更加优秀,但开店成本和经营风险也居高不下。
据不完全统计,年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反复、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名创优品就有超过76家门店受到影响,无法开门营业。而且在近三个财年的财报中,海外市场的营收分别是30.31亿元、29.35亿元、17.8亿元,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为了寻求新的营收增长曲线,从年开始,名创优品就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X-战略”转型。但是海外市场在糟糕的疫情管控下,业绩表现始终趋于低迷,再加上国内市场也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整体来看,名创优品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起到“救急”的效果。
2.逆势烧钱扩店,营业成本极高不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6月,名创优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了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占据家。而截至年6月30日,名创优品全球门店数量家,海外门店占据家。
一年左右的时间,名创优品新开了家新店,其中国内家,国外家。平均下来,几乎每个季度名创优品都要增开90多家门店,或许也只有依靠更加频繁的融资,才能在常年亏损的运营状况下保持这样的扩张节奏。
再加上店铺网络、物流系统和经销渠道的铺设,也都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运营支出。名创优品自年起,其营业成本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6亿元上下。
近三个季度中,营业成本分别是19.26亿元、19.10亿元、16.35亿元,累计54.71亿元。因此,大概可以预估到,财年的营业成本很可能会突破70亿元大关。
3.美妆、潮玩试水受挫,品牌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名创优品在近些年中也孵化了多个热门赛道的子品牌。其中主要的试水动作,集中于潮玩赛道和美妆赛道,但结局大都不尽如人意。
例如年12月孵化出的潮玩品牌TOPTOY,作为回归港股的主要业务之一,在年该品牌的GMV在中国潮玩市场的线下门店中,以3.74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三。但是从年4月开始,北京、宁波等主要城市的TOPTOY线下门店,都先后以关停告终。
年推出的美妆品牌WOWCOLOUR,曾经信心满满的“千店计划”如今只有家不到的数量。年初的高端美妆品牌HAYDON,更是在4月的疫情反复中,出现了不少规模的关停。
同时名创优品曾因质量问题和产品定位,频繁被讽刺为“伪日系”、“伪精致”,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也延续到了新品牌的身上。
潮玩品牌TOPTOY,就曾被挂上了“抄袭”、“廉价玩具”、“路边货”等负面标签。而且其产品池中,超过70%都是漫威、迪士尼的IP产品,自研产品和联名合作款,共同占据了剩下的30%。
这一次蓝鲸资本的突然袭击,也是为陷入“内忧外患”的名创优品敲响了警钟,至少,投资市场的耐心,或许要远比想象中更加欠缺。
参考资料:
《名创优品回应做空:报告毫无依据,成立独立委员会就相关指控开展调查》——每日经济新闻
《名创优品,复制不了自己》——新零售商业评论
《市值暴跌,三年巨亏20亿,名创优品前途难料》——砺石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