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古诗二首课件教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村居》。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教师看图引说。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图片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用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吧。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最想干什么呢?

2.引出诗题,理解诗题。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景物、人物,并说说自己看图后的感受。

(2)教师引说:清朝诗人高鼎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有感而发作了《村居》。

(3)简介诗人。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后期诗人。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主要作品有《拙吾诗稿》。

(4)教师板书诗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乡村居住之意。)

3.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二、识记生字,把握节奏

1.学生观看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带拼音的生字,读通诗句;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读,教师正音。

“莺”是后鼻音;“堤”的声母是“d”,不要读成“提”;“醉”是平舌音。“柳”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教师借助图片解释“纸鸢”就是风筝。

4.教师指导识记字形。

(1)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醉“醉”是一个会意字,左边“酉”表示酒,右边“卒”表示极点、极端,本义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

●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结合插图中柳条与堤岸的状态,感知“拂”的意思,即轻轻擦过。

5.指导朗读。

(1)(播放朗读音频)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古诗的节奏。

注意:教师范读时,应发音饱满,轻重分明,速度较慢,每句有较明显的停顿,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时圈出句末韵母是“ɑn”的字,注意把这些字读得响亮些,防止唱读。

(3)师生合作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注意教师朗读的节奏。

(4)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

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出示“诗、村、童”的字卡,指名读并用该字口头组词。

2.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诗、童、趁”)学生整体观察字的结构、笔顺及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桌相互说。

(2)教师逐一示范,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诗“讠”短提写得小一些;“寺”第二横最长,覆盖“寸”字。

童上扁、宽,下长;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里”中间的竖在竖中线上。

趁“走”的第二横稍长,末笔捺长伸,托住“”;“”的最后三撇大体平行,末撇最长。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4)使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作品,出示问题范例,予以纠正。

(5)学生将自己写得不规范的字在田字格里重写一遍。

3.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四、想象画面,感悟美好

1.学习第一、二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进行描写?

(2)同桌相互交流。(草、莺、杨柳、春烟。)

(3)指导观察插图,启发想象:诗句中的小草长什么样?黄莺在干什么?杨柳长什么样?杨柳的状态是怎样的?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受?

(4)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下列词语。

指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指春天。

掸去,轻轻擦过。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沉迷,过分地爱好。

(5)师生合作读古诗,老师读前4个字,学生读后3个字,多读几遍。

(6)教师朗读诗句,学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还可以加入更多的景物与细节,如燕子、鲜花。

(8)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生:仲春二月,小草的嫩芽从土里钻出,自由地生长,黄莺在天上纵情飞舞,欢快地鸣叫。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而细长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摆,轻轻地拂扫着堤岸,仿佛在春天的雾气里醉得直摇晃。

(9)重点探究。

①“拂”“醉”二字有何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

②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春天所见之景。)

2.学习第三、四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

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情景,四人一组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字词释义。

放学。春风。

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想一想“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是怎样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画面,如放风筝的场地,小孩子放风筝的动作、欢声笑语及心情等。

③理解诗句大意。

(3)重点探究。

五、朗读成诵,作业设计

1.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忙趁东风放纸鸢”读得欢快活泼,突出儿童的生活情趣。还可以带上一定的表情、动作,如“飞、拂、放纸鸢”;教师可以用手势引导诗句的起伏、节奏,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指导背诵。

(1)师生互动:教师描述画面,学生认真倾听,说出对应诗句;让学生来描述画面,教师说出对应诗句。

(2)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①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儿童散学,忙趁东风。

②草长,拂堤。儿童,忙趁。

(3)去掉文字,边看图边背古诗,再自由背诵、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咏柳》,并能背诵积累。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

醉春烟春风拂面草长莺飞

2.(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从以上词语中选择几个来描述插图呈现的景象。

3.教师谈话,引出诗题,理解诗题。

(1)学习生字“咏”:“咏”是后鼻音;偏旁是口字旁,意为用口吟诵;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咏鹅》,明白“咏”是“赞美、歌颂”的意思。

(2)交流:“咏柳”是什么意思?“咏梅”“咏蝉”“咏荷”又分别是什么意思?

(3)教师简介诗人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看边听,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

听时注意示范朗读的停顿、重音,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古诗呈现的画面。

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圈出本课要学的生字,想办法记准字形。

(3)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懂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1)指名读,教师正音:“妆”既是后鼻音,也是翘舌音;“丝、裁”均为平舌音;“剪”为前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4.再读古诗。(参见《村居》的指导方法)

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碧、妆、绿、丝、剪”)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再按结构分类。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碧“王”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石”写得扁且宽,与“珀”相平衡。

妆左边为点、提、竖,写在竖中线左侧,为右边的“女”让出空间。

绿左边为绞丝旁,第二笔“”从第一笔的收笔处偏上方开始起笔。

丝上长下宽。四个“”平衡地分布在横中线和竖中线周围;“一”字写至右下格中间。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部分“”“刂”均在横中线下方收笔;“刀”的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进行书空练习;随后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书写中的问题。

4.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共同交流评议。

5.听写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四、想象画面,感悟美好

1.学习第一、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通过看图、联想,理解诗意。

①(出示碧玉图)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

②(课件出示柳树新叶图)学生观察柳树新叶,想一想:它和碧玉有哪些相似之处?

③思考:诗中的碧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用“碧玉”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写出了柳叶颜色翠绿、光泽均匀的特点。)

④(课件播放嫩绿柳条随风舞动的动画)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柳条具有哪些特点?

⑤(课件出示绿色丝带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再相机告诉学生:“丝绦”就是衣裙上长长的丝带。

⑥思考:“丝绦”和柳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绿丝绦”指的是什么?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绿丝绦”指的就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诗人觉得,那些低垂的柳条就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随风舞动,十分漂亮。)

(3)理解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4)重点探究。

①“一树”是什么意思?(满树。)

②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碧玉”比喻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用“绿丝绦”比喻垂下来、长满叶子的柳条。)

(5)眼睛看着柳树的图片,头脑中想象柳树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第一、二两句诗。

2.学习第三、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指名读、同桌互读,先想一想:这两句诗写得好不好?再同桌互说。

(2)全班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是仲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风裁剪。

②把春风比喻成剪刀,会裁剪柳叶,写出了春天的动态美。

③拓展交流:春风是美的创造者,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它还能裁出什么呢?

(3)“裁”字有何作用?

(4)指导朗读。

师:这两句描绘柳叶,一问一答,既赞美了柳叶,又歌颂带来绿色的春风,加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贴切,使这两句诗成为名句。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3.整体感受:读完古诗,你觉得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诗人连用三个比喻句,将新生的嫩叶比作碧玉,将无数垂下的柳枝比作柔软轻盈的丝带,将二月的春风比作裁剪柳叶的剪刀,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美丽而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中还巧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碧玉”来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碧玉”还指少女,如成语“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摆的枝叶就是她身上绿色的丝带。接下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背诵古诗,作业设计

1.教师配乐,学生有感情地熟读古诗,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在这两首古诗中都出现了“柳”,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感受韵味、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几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领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春天的美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5《羿射九日》课件+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4《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课件+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3《祖先的摇篮》课件+教学设计

全册精品课件教案资料分享,需要可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