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東京美術塾
转眼间,我们的七月视觉艺术特辑月已经走到了尾声。7月23日晚,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映像设计师冯前辈,此次他与我们聊了聊映像艺术的公共性和共生性。
卓先生为没能参与的小伙伴们总结了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映像
这一期,我们聊到的是映像设计,这个学科在国内的院校中还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设置,所以,国内的设计教育在这一领域中也相对零散。其实,在日本对于映像科目的设立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说到这个专业的具体实践是相当的广泛,尤其是在展览中的应用,很多策展人会使用映像的手法来表达展览内容,从我个人来说,映像是最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的一种展现手法了。那么,映像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概括来说,映像就是在探索人的“所见”与“所得”之间的关系。设计只能无限趋近于艺术但不等同于艺术,而艺术常需要以设计思维来落地,尤其是映像艺术和装置艺术等这些最容易被观者看得“云里雾里”亦或“装神弄鬼”的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常常介入不同的城市和文化空间,以抽象且主观的手法对某事件或现象做幂函数式的折射和反射,构建出“新”而“奇”的景观。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设计师冯翔宇来聊一聊映像艺术,来为大家揭开映像艺术神秘的面纱。
/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冯前辈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像研究科进修
硕士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映像系
/关于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映像学科
说起映像这个话题,我不打算开始就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定义,想先从关于映像的科目设置和作品说起,这样大家能更有方向性的去理解映像,也希望大家能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听我们今天的对话,相信在最后,你会得出答案。
武藏美的映像学科设置是非常全方位的,涉及了在映像艺术世界的主要表达方式,包含摄影、电影、动画、电脑绘图数字视讯及媒体艺术等,而且也随着一连串新科技的发明而不断拓展演化。在过去,这些领域各自殊途,然而现今它们彼此影响并相互融合,有时它们之间的界线甚至完全消失。当前映像艺术的现状便显示出,无论学生选择专攻哪个领域,在其他映像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仍都很重要,且事实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武藏美映像学系提供的全方位映像艺术教育在当代映像艺术教学上是走在尖端的。之后我也会介绍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边界上的模糊的这个趋势,所以武藏美的映像可以说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者同时又是一位科技的运用者,以这种观念在教学。
下图是冯前辈在本科时期做的一些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偏商业一些。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
因为时间原因,我就只给大家播放一段我的作品,也算是为大家展示一下日本的风土人情。
/在武藏美映像学科的日子
虽然大学的研究是在设计与艺术学院,惭愧的是我从来没想过设计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在视觉传达系的课上看到了一个作品,叫「黄河断章」。
当时觉非常有意思,以为是底片,后来才知道是用ps把黄河横截面的image绘制出来了,而且也不是用笔刷,而使用模糊工具一点一点擦出来的。我当时惊为天人,年那会儿作为正处于大学初阶的我哪儿见过这种东西啊,这个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日语都不会说的我就跑到日本来找这个教授,说毕业之后想当他的学生。当然现在你这么做,只会被保安清出去(玩笑)。
后来毕业之后,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先去东艺大(东京艺术大学)进修了一年,然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武藏美(武藏野美术大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思考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开始思考映像的可能性。
入学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们映像系的招牌课——imagephenomenon。我们分开来看这个词组,image是印象,也可以说是事物通过视觉系统传入脑内的映像,而phenomenon这个词意思为显像,是个动词,玩胶片的同学可能会比较熟悉这个词,这是把底片放入定影液显影液的一个过程的名称。意思是让图像显现出来。所以这门课就是让我们把脑内的画面,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现。也许,现在的我说的还算清晰,但是,在当时听这个课的时候我们时常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简单来说,我们给这门课的理解总结了一个口诀,就是「首先要看什么不是什么」,然后「看什么是什么」,最后「再看什么不仅是什么」。大家是不是也听晕了,但是,在这里我是无法仅仅用几十分钟的时间把我两年多的学习完整的呈现给大家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览一下我们系的网站。(卓先生: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私信我们)。
这里,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个作品吧(上图展示)。这个是武藏美映像年的优秀毕设,我们可以先来听听教授的评价。篠原老师给了很高的评价,直接写了一首诗,“那里没有山、河、岛和大海。但是,有波浪,有岸,有水,还有布”。然后我再来描述一下这个作品,是白布盖着一个长长的台子摆着和太子一样大小的布,布和台子放着鼓风机吹弱风。在全黑的环境下,只有一个弱弱的光源,我们看到的就涟漪一样的波纹。静静的观看的话,会呈现出像鉴赏“枯山水”一般的作品。作者的思考是从海边看到的水平线中“存在的东西”开始,将自己脑海中的印象呈现出一种枯山水的形式。从思考阶段,看海不是海,是水平线平区分出来的平静和波动,在影像尝试阶段我们又要用心的映像表现手段去表现海的要素——「波」。最终呈现看到的不仅仅是海,更是枯山水,是特写,是世界观。
/关于我的研究和作品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本科毕业设计。年我拿着穷游给的赞助,去远东西伯利亚的眼泪—-贝加尔湖拍摄纪录片,这个作品也算是我的毕业设计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那首贝加尔湖的歌,歌曲画面里的蓝冰,破冰船,等冬天的画面,但是我却觉得冰融后的贝加尔湖更美,或者说,壮烈。在那里我看到了盛夏的贝加尔湖,从那时开始我对苏联时期历史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这个作品源于一段历史,十月革命之后还有大批不甘心失败的白军将领联合沙皇的残余势力,企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他们要先逃到贝加尔湖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养精蓄锐以求东山再起。不得不说很多旧资产阶级政党还是非常有情怀的,当时西伯利亚的生存条件对于之前养尊处优的他们来说是有天壤之别的,可以说如果撤退的话,等着他们的是极其艰苦的条件,但是不撤退投降的话,他们可能不会失去现有的物质生活。但是大部分将领及他们的配偶,毅然决然选择撤退。带着黄金珠宝拖家带口向东逃,不得不穿越贝加尔湖。严冬一夜之间,二十多万人被冰封了,包括那些金银珠宝。来年春天,这二十万人的尸体和五百万吨的黄金就静悄悄的沉入湖底,湖面依旧风平浪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这极致蓝的湖水在无声的凭吊这段悲壮的记忆。
于是我沿用了这种蓝,做了一个映像空间。人可以进去走动,观赏这些投影带来的视觉体验。这些蓝可以是天空,可以湖面,可以是浮冰,也可以是勇士们孤傲的灵魂。当然,我本科的呈现是比较商业化的,在经历过东艺大和武藏美的学习经历之后,我的思考也有了更深的层次。硕士的毕业设计中,我的构思里融入了函数的概念,在函数生成器里输入我改过的函数公式,并且一直在运算和生成图像,而图像一点一点生成这个过程我把它实时投影到纱上。人走进其中肉眼看不到函数微小的变化,只能看到函数在运动,但根据洛伦兹吸引子理论,这个图像每一秒都不一样。本来我想添加一些交互进去,我想使人为因素也成为函数的一部分,但是技术不允许。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继续尝试能和人互动的影像装置。
卓先生:我也不是太理解这个原理的构造,所以,为大家挑选了一段官方文献中解释的比较简单的文字。洛伦茨吸引子是洛伦茨振子(Lorenzoscillator)的长期行为对应的分形结构,以爱德华·诺顿·洛伦茨的姓氏命名。洛伦茨振子是能产生混沌流的三维动力系统,是一种吸引子,以其双纽线形状而著称。映射展示出动力系统(三维系统的三个变量)的状态是如何以一种复杂且不重复的模式,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这就是我的毕业设计的现场呈现,(这里只为大家展示了一下照片),除了这个映像装置之外,我还设计了毕业设计的说明册。这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印刷材质是新闻纸,想让他有一种平和但粗糙的年代感,没有做装订处理而是用了蓝色的线从中间把两张纸勒住。多余的线头会在封面空白处自由成型,一方面代表了洛伦兹吸引子这个函数,一方面想表达生命的曲线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像这根线一样脆弱。
/关于映像设计中的公共性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设计中的公共性。我认为,艺术的公共性是对自由与交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