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书记扶贫记树根树皮成聚宝盆,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郭春雨张锡坤

火辣辣的太阳像鞭子一样一下下抽打着土地。山东省科技厅派驻巨野县大李楼东村村支部书记马欣满头是汗,一边走一边和路上遇到的村民打招呼。

驻村工作快三年,个子高高、皮肤黝黑的马欣从外表看像是村里寻常又精干的壮小伙。他笑言,自己之前皮肤很白,这三年是“变黑”的三年。在变黑的过程中,马欣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他也逐渐从村民嘴里“省城来的官”变成了“俺们村书记”。

村里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整修。(资料片)

建光伏,帮扶猪场

脱贫路上“多条腿”走路

走进大李楼东村,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色的光芒,村民房前屋后、牛舍房顶、空旷田野都有分布。对于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来说,这些光伏板,是扶贫的“金板子”。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至国家电网,每年可获得稳定收益。这些收益除了一部分用作村里公共开支外,还可以定期分红给贫困户,为他们增收,相当于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驻村后我协调新增了90万元光伏扶贫项目,加上村里已有的1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马欣告诉记者,光伏产业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获得分红、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务工增收。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护航,引领贫困户走出“富路子”。

作为巨野县最西南的村庄,大李楼东村是柳林镇贫困人口较多的村,村里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全村共户、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的有81户共人。困难群众多,扶贫任务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想要家家脱贫,还得让产业有“多条腿”。

在村里近三年,马欣已经成为贫困户家里的常客。

作为村里的养殖大户,记者见到李传汝的时候,他刚给母猪接生完,身上手上还都是小猪崽的羊水和血迹。

今年猪崽行情不错,一窝小猪崽就是一窝金猪崽,李传汝的脸上满是笑容。“我现在有4个猪棚,一个养鸡棚,多头猪。”李传汝说,养殖户中流传着一句“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意思就是养殖的风险太大,容易受市场和传染病的威胁,一次赔了,几年翻不过身,去年就因为传染病损失惨重。“多亏了马书记给我们协调的24万元扶贫项目款,让我们挺了过来,坚持到今年市场的好年景。”

不过,24万元扶贫项目款可不仅仅是为了让李传汝的猪场起死回生。作为养殖大户,李传汝要“承包”3家贫困户,为他们每个月发块钱。

对于这种“承包关系”,马欣有自己的盘算。

“这3家贫困户,每家要出个人定期来猪场干活。这样一来,一方面贫困户拿这块钱能够心安,对于李传汝来说,他在出钱的时候也有动力。”在马欣看来,这种关系,才是最长久稳定的帮扶关系,这比直接把扶贫款给贫困户更有用。

如何让贫困户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力赚钱而不是一味地等补助,是马欣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村里的街道管理、卫生管理等都设置了公益岗,让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干活,不等不靠,堂堂正正地靠劳动挣钱。

树根树皮加工成花盆

70岁农村大娘领上工资

虽然村民都已经脱贫,但必须时刻把弦绷紧,谨防再次返贫。大李楼东村通过扶贫车间的建设和发展,将秸秆、树根等变废为宝做成花盆和工艺品,卖到欧美换回了外汇。

“马书记,你来啦?喝水不?”来到扶贫车间,厂长赵则明从成堆的货品中露出头来,起来找杯子想要给马欣倒水。马欣赶紧阻止了他,随手拉了一个板凳坐下拉起呱,话题自然就到了最近的订单上来。

“挺好的,前一阵单子压了不少,最近疫情缓和,都开始重新准备了。而且临沂那边也有了新订单,最近都挺忙。”赵则明原本是巨野县当地人,早些年为了谋生计,在临沂的外贸厂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加工厂,专门接手工编织花盆的外贸加工生意。在一次产业对接中,赵则明接到了家乡发来的邀请函,来到大李楼东村承包了扶贫车间,开设了这家菏泽酷艺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马欣告诉记者,这些废弃的树根树皮,经过加工能变成出口欧美的花盆。

在扶贫车间里,堆放着小山一样的桑树根、杨树皮和秸秆、根茎。工人把这些树枝、树根分类之后砍成小段,简单打磨,再垒成花盆的形状,一个原生态能降解的简单花盆就成型了。别看工艺简单,这样一个小小的扶贫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实现年出口产值万元,并招收村内30余名留守人员到公司打工,人均月收入可达1元。

“这个项目特别符合我们村的情况。一个是无污染,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几乎没有噪音和废物产生;再就是原材料来源广,树根、树皮、秸秆都能利用起来。”马欣跟记者细数项目的优点,大李楼东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工艺简单的项目才最有落地实现的可能性。

“我在这干了两年多了,俩孙子的吃饭钱、零花钱都是从这挣出来的。能有个事儿干,我觉得特别好。”一位70多岁的大娘告诉记者,早上送孙子上学后,她就来到扶贫车间干活,还不耽误接送孙子、做饭。因为年纪大,干得慢,复杂点的花盆自己一天能做20多个,按照一个两块钱来算,一天能挣40到50块钱。“在这干时间宽松,不耽误看孩子,还不耽误地里的活,我还种了9亩地。一年的收入加起来够花了。”

因为扶贫车间运转情况良好,厂长赵则明正在计划着建设新厂房,马欣积极协调镇党委划批土地,并将去年省拨6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用于扩大生产。

“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做代加工,通过参加广交会自己也能接订单了。除了编织,我们还开始加工制作板凳等,都是销往欧美的。”谈起未来的规划,赵则明信心满满。

为因病致贫的村民兜底

不让一个家庭丧失希望

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一旦主要劳动力倒下了,就意味着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大李楼东村大部分的贫困户基本都是因病致贫。

年近70的李喜莲是个苦命人。大儿子癫痫疯了几十年抢救无效去世,小儿子尿毒症撒手而去留下刚一岁的小孙子,儿媳妇也因穷抛家离去。老两口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欠了一屁股债。

作为扶贫对象,李喜莲的老伴在身体好的时候去扶贫车间工作,李喜莲也经常在村里的公益岗上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再加上地里的收成,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在脱贫之后,老两口作为脱贫享受政策户,不仅有补贴,还能享受村里光伏等分红,看病基本都能报销。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村里给俺们三口人都设了低保,马书记还经常来看我们。”李喜莲拉着记者的手感慨,“国家已经给了咱很多,孙子慢慢大了学习也好,以后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马欣告诉记者,除了通过政策兜底对老两口生活进行关照外,对于他们的小孙子村里也非常照顾。除了目前能够享受到的助学项目外,还在申请帮扶项目,希望能够给孩子布置一个专门学习的书房。“这个孙子是家里的希望,不能让他们丧失希望。”

任期还有不到半年

他想建个文体广场

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每一分扶贫款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且要舍得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李楼小学负责包括大李楼东村在内的附近两个村多个孩子的教育。作为一所村小,这里的校舍曾是低矮的平房,全校只有一台电脑。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在全镇的学校综合评比中,李楼小学年年都是倒数第一。

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补齐教育短板,在巨野县教育局等单位的帮扶下,马欣积极协调款项,新建了三层教学楼1座,余名小学生终于搬入新教学楼上课。

马欣还到处“化缘”,协调爱心企业捐献电脑、投影仪等,为学校建起了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还从镇教委“挖来”一个新校长,学校开起了美术课、音乐课等。在今年镇上16所学校的综合评比中,李楼小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在大李楼东村工作的近三年来,马欣不仅把目标对准了产业扶贫,还从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七改”,即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水、改暖。通过科技厅的相关扶贫资金,新修、拓宽村内道路6.7公里,新修公交专用线路0.8公里。实现了村内4米以上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2条进村路扩宽为6米,很好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农村的生活污水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村庄排污问题,他协调新修下水道4.6公里,敷土余方,绿化1万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的形象。同时对全村危旧房屋进行了全面统计和修整,并且实现了改厕全覆盖、清理沟渠、井井通,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在村民需要的地方投入“大手笔”,马欣自己在村委会住的地方却非常“寒酸”。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辆二手电动车和一辆自行车。如今村里的道路硬化了,厕所改良了,村委会的厕所最后才开始建设。

贫困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驻村帮扶者的辛苦指数。马欣的女儿明年就要中考,作为爸爸,孩子的整个初中时代都缺席。而作为丈夫,马欣转业前在部队整整十五年。“觉得对不起媳妇,幸好她理解我。”谈起自己的家庭,这个一米八多的汉子红了眼眶,“不管在部队上,还是转业后,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眼看三年的扶贫任期还有不到半年,马欣在村里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一是想要给村里建个文体活动广场,安上路灯和篮球架,让村民晚上有个更适合跳舞、活动的地方;二是以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建设村果品种植科技示范园,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村一品’,实现村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