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琐记课堂热闹是指向表面还是指向思

近来听了不少课,其中有老师对好课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挺热闹的。其实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学生的热闹到底是指向表面还是指向思维?课堂上教者抛出一个简单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学生几乎不经大脑考虑,立刻手举如林,这样的热闹意义又何在?有效的课堂必定是由有效的问题主导的,有效的问题必定是有思维含量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必定要苦苦思索的,又哪来那么热闹的场面?当然,经过苦苦思索或者真正的探究后,师生、生生、生本等进行对话,碰撞出不同观点的热闹才是真正好的课堂。举我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是九年级的名著导读《水浒传》,教者用思维导图来教学。投影呈现不同教科书上的思维导图,然后就让学生以武松为例画思维导图。我观课的时候看旁边的学生,有几个学生是无从下笔的,因为他们并不清楚思维导图究竟该怎么画。最后投影呈现出来的画得好的也就是一个大括号加几个情节。教者接着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杨志或吴用“智”与“不智”的地方,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感觉整节课是为了导图而导图,并没有把思维在图上导出来,导图变成了这节课的外包装,看似新潮,学生也讨论得热火朝天,实质上把导图拿掉,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那又何必多此一举。而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小学五年级也能上,那么是否该考虑下学情?九年级学生上五年级的课,当然很热闹。可是,学生的起点在哪里?通过这节课,教者又想把学生引向哪里?学生又能真正习得什么?还有一节课,是七年级的《河中石兽》,教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的僧人、讲学家、老河兵他们对自己作出的判断自信吗?学生研讨课文,自主思考,虽然课堂很安静,但作为观课者,我看到学生拿着笔在圈画,在批注,时而蹙眉深思,时而豁然开朗。表面是安静的,但思维的河流在涌动。交流的时候,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他们能够根据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虚词等细读出人物心理。课堂最美的风景,便是思维开出的一朵朵花。这岂是表面的热闹所能达到的?当然,这得益于教者主问题设计的巧妙,钱梦龙老师说:“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碎问碎答,一问就答,低思维品质的问题是课堂上需要摒弃的。因此,无论是备课还是观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