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梳理一下建国后我国语文教学目的的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清楚的认识我国语文教学已经走过的艰难历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今的语文教学以及未来的语文教学。这当是拙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本文的时期、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时期、以语文素养培育为本位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个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第三个时期始于21世纪初,现在仍方兴未艾。下边试分别阐述之。
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本位的时期
年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教社的前身)编辑、出版了建国后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该教材的编辑大意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并强调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同时又强调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①①很显然,在这里,《编辑大意》把语文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两项:一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基本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时间仓促,课本未编出相应的练习,故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后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说没有道理,但在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大气候的影响下,恰好迎合了一系列政治运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语文课事实上成了政治课,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就根本谈不上。
年,语文界对语文教学质量差的原因开始研究,并于同年对50年版的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语文教材在加强语文训练方面有新的起色,但突出政治的倾向基本未变。年,教育部公布了建国后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根据这部大纲的精神,从这一年秋季开始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应该说,在探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征途上,这种做法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第一次把语文教学的视野聚焦到了语文训练上,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上。只就这一点来讲,它的贡献就不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实验连一轮还没有进行完毕,就被年的大跃进给冲跨了。随后,那种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现象在各地各校又粉墨登场、愈演愈烈了起来。
60年代初,人们对大跃进进行反思,语文界也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大讨论。讨论基本看法是:否定了那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错误做法。在这种背景下,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一部大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为“教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大纲的这种精神,人教社重新编写了中学语文课本。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中盲目突出政治,忽视语文训练的错误做法就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语文教学从此沦为各种政治运动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盲目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的错误做法至此达到了极点。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部于年重新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并编写了教材。年,又对大纲做了修订,根据修订的精神,年又对教材做了修订。这两部大纲、两套教材在探索语文训练、扭转“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方面,功不可没,但在思想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文革”左倾思潮的痕迹,致使以政治思想为本位的错误做法依然在相当一部分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残存着。
二、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时期
严格来说,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指归的语文教学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比如年搞的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年搞的以培养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当时左倾错误思潮和政治运动的干扰,均未实验一轮而半途夭折。所以,真正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学事实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结束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基本上恢复了年大纲的面貌,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重新被摆到了教学目的的位置上。以后的大纲虽多有变化,但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的这个宗旨始终未变。在80年大纲的指导下,语文界同仁经过近20年的探索,到90年带末,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走出了许多成功的路子,可谓成绩斐然。
1、在语文性质的研究上,提出了“工具——载体”说,把语文性质观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这是能力培养的出发点。
2、在能力的内涵上,由单纯强调“应试”走向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能力训练的内容。
3、在能力培养的途径上,由传统的讲析式走向训练说,这是能力培养的一大突破。
4、在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上,由学会走向自学,这是对语文能力本质探索的一大进步。
5、在能力培养的凭上,以叶老的“例子说”为指导,探索出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教材编写路子,探索出了“教读——自读”这一能力形成的课文编排模式,探索出了提高能力培养效率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6、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上,探索出了以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钟德赣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等为代表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结构。
7、在能力培养的手段上,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挂图等走向现代化的录音磁带、投影仪、幻灯机、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化电教手段。
8、在能力培养的渠道上,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课外语文活动,形成了课堂课外双轨并进的能力培养模式。
9、在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上,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深入人心,令语文界同行赞叹不已。
10、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实践经验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群体,他们的贡献将彪炳我国语文教学的史册。
三、以语文素养的培育为本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性质与地位被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被列为第一条,《标准》强调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这里,“语文素养”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首次被提了出来。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认识继承了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列为第一条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标准》进一步强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里,“语文素养”的概念再次出现在显赫的位置上。对此,有人表示欢迎,有人表示怀疑。但不管怎样,在笔者看来,“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界对多年来摇摆不定的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的深化,并且就当今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改革的实际而言,它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对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的,是应该肯定下来的。
那么,比之于以往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素养”为本位的语文教学有那些具体的内涵呢?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首先不得不对目前众说纷纭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略说几句。在众多的解说中,笔者比较赞同这么一种看法:
对于语文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认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说,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是指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是指学生语文学习的策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摘自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这个看法将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恰当地容纳进去,从而使“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既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又充实实在,不玄虚、不空洞。下边我们就依据这种理解来谈谈以“语文素养”为本位的语文教学的具体的内涵。
1、这样的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着眼于育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