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最初的时候,只是一株初出世间的小竹笋,探头探脑,踌躇莫定)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之外,就是彭越、英布。
英布,壮年的时候犯了法,受到了黥刑——在脸上刺字或者刻痕、并且涂上墨,所以他也叫黥(音晴)布。
他说:
“有人给我看相,说我‘当刑而王’,看来快了呀!”
大家都笑话他。
英布被送到骊山去劳改,“骊山之徒数十万人”,今天看来,完全是造反分子的温床。
英布在这里如鱼得水,结交不少豪杰,后来成功越狱,回到长江上做强盗。
这个强盗的心里也许一直揣着那个算命人的话——“当刑而王”的未来,这成为他心底的一粒种子,慢慢长大。
他渐渐地开始不满足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他闻风而动,带着几千人马投奔了番阳(就是后来的鄱阳)令吴芮(英布出生于六县,就是后来的六安,和番阳同属九江郡)。
吴芮不知道欣赏他哪一点,竟然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可是一个强盗吖,吴芮同学是不是觉得自己反正也要开始造反了,强不强盗的无所谓了?
(竹笋迎风一晃,就长大了!英布也“长大”了不少)
英布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绝对是有实力当吴芮的女婿的。
当时秦的大将章邯灭了陈胜、大破义军,颇有点所向无敌的意思。英布引兵北上,却毫无悬念地来了个大破秦军。
后来他跟了项梁,也是“布常冠军”——在众多军事力量中,英布永远是最骁勇的。
章邯派大将王离等围赵,各诸侯号称派兵来救赵,却龟缩在壁垒里等别人先开打,因为章邯和秦军不仅拥有传说一样的骁勇,人数也具有绝对优势,谁先开打几乎等于谁先死。
这一仗史称“巨鹿之战”,楚军几万对秦军四十万,竟然大获全胜。
可以说巨鹿之战直接塑造了项羽在反秦武装力量中的领袖地位,而这一仗的先锋是英布:
“使布先渡河,击秦军,数有利,籍(项羽)乃引兵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
(小竹笋长成了大竹子……)
英布是项羽的先锋,也是项羽的“手”,脏活累活都是他干的:
比如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比如项羽杀义帝。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总是不放心,就命令英布夜袭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背地里却命令英布去杀义帝,英布“追杀之郴”。
能下令坑杀二十万人的项羽不可谓不狠,能直接下手去做的英布是不是更狠?战斗中迸起的血腥还可以辩解说对方危及了自己的生命,可是二十万降卒分明是无害的、不设防的,要直面那么庞大的惨烈,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心脏?
我愿意相信英布也是肉团心,也会犯踌躇,但是最后压倒了踌躇的应该还是“当刑而王”四个字。
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在坑杀了二十万人之后,英布继续做先锋,跟着项羽攻进咸阳,被封为王:九江王,都城设在故乡六县。
还记得陈胜起兵时候的理想吗——英布有“当刑而王”的预言,项羽有“彼(秦始皇)可取而代也”的大言,说起来,都没有离开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骨子里,只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野心逆袭而已。
话说,英布和项羽之间的交情,到英布实现“当刑而王”的预言之后,还能有多少黏性继续结合在一起呢?
英布当了九江王之后,响应项羽的速度变慢了,征兵出战,只给兵,本人不去;彭城大战,英布也不去救应。项羽急扯白脸地派使者数次去责备英布,英布就更不敢见项羽了。
裂隙,从各自衡量利弊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了。
(树影婆娑,英布的竹林似乎气象万千)
这时候,另一个人出现了。
彭城之战,刘邦先嬴后输,汉军主力几乎全部失去。在往后方逃跑的过程中,有一天他越想越生气,就拿身边的人撒气:你们这些家伙,没有能帮我做大事的!
大家都不敢吭声的时候,谒者——就是领导身边专管传达的人——随何站出来了:陛下您这是想说什么?
刘邦说:谁能出使淮南(九江在淮河以南),让九江王英布背叛项羽,把项羽堵在齐国几个月,我取天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随何毫不犹豫:我能。
(随何一出场就是一棵大竹子)
好家伙,话说史书上只留下一个名字的随何不知道是哪里人,他只带了二十个人就去了。去了见不到英布,只有一个太宰负责接待他。
也就是说作为说客的随何首先得说服太宰。
他很会分析对方心理:
九江王不见我们,一定是觉得楚强汉弱,您让我们见一下王,如果我说的他愿意听呢,那就一切ok,如果他不乐意听,那我们二十几口甘愿让你们公开处决。
这种说辞,带着二十几条人命在里面,所以必定能量很大,按说负责拒绝的太宰不应该传话,但是被征服的太宰感觉这样的决心里面说不定有更重要的情报,所以他还是把话传上去了。
我猜九江王也会觉得好奇:这什么人呢?又不会打仗,怎么感觉比我还狠呢?
好奇害死猫,他见了,见了就又被说服了。
随何给英布分析汉和楚的强弱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战术是给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前面的英布说清楚了背弃楚国、归顺汉王的最大好处。
果然,九江王在背弃项羽之后,很快就成了淮南王,甚至还帮着刘邦引诱其他人背楚,带动全部九江子弟兵跟着刘邦去打项羽,垓下之战,英布也在。
如果我是英布,在垓下围住了昔日甘为先锋、“臣事之”的楚霸王,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此处省略两万字……
(竹子们是虚心的,竹子们的心也是很复杂的。所以竹子投影在地上,斑驳极了……)
英布后来也造反了,其实属于逼上梁山:吕雉杀了韩信又杀了彭越,汉王还把彭越剁成肉酱遍赐诸侯,这都吓坏了英布,后来中大夫贲赫诬告他谋反,终于逼得他造反了。
英布的骁勇仅次于项羽,所以刘邦亲自带兵征讨英布;而说服英布背楚归汉的随何后来却被刘邦骂为“腐儒”——可知在刘邦心里,骁勇是值得重视的东西。
骁勇这个东西的价值真的这么大吗?
我们不妨把英布和随何这两个有关联的人物做一个小小的对比。
英布最初来降刘邦的时候,刘邦漫不经心地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他,把九江王气得都想自杀。可是回到了驿馆,发现接待规格和刘邦平常的待遇一样高,“布又大喜过望”。
英布谋反,汝阴侯滕公的门客薛公给刘邦分析了英布可能有的战略有上中下三策,又说:
英布只是一个流放骊山的犯罪分子,之所以能致身于万乘之主,都是为了他自己,他心里没有家国天下的考量,所以他这次必定会出下策。
事实上英布也的确选择了下策。
随何在刘邦骂身边人没有用的时候,能够不卑不亢地上前反问:
“不审陛下所谓。”您能先说说是什么事吗?
明明可以继续不吭声留在刘邦身边修炼“谒者”的传话功夫、在乱世里谋一个安稳,他却自告奋勇带了二十人去跟勇冠三军的九江王说什么“要是我说错了,您就把我们都给剁了”。
当刘邦在庆祝项羽死了的聚会上当面骂他是没用的"腐儒"的时候,他再次不卑不亢地反问这个已经掌握了天下的大王:
当年您兵败彭城,只有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能拿下淮南吗?而我带了二十人就完成了您的任务,是不是说明我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厉害呢?“然陛下谓(随)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反问句比刀子、戈矛更锐利,随何的反问句,尤其锐利——因为对方通常不太愿意消化臣下的反问句,刘邦却被他问得只好改口:我这是在思考到底该怎么表彰你的赫赫功绩呢……
英布因为刘邦给自己的待遇高低而怒、而喜的时候,这个坑杀二十万人的魔王,他的内心是何其空虚脆弱!被逼造反的时候只能出下策、被薛公三言两语就算定了动线的他,当年的种种豪迈骁勇终于剥落了,被历史一针见血地画上了一笔白灰,鼻梁上的白灰!而随何带着二十人义无反顾奔向九江、庆功会上从容反问天下之主刘邦的姿态,相比之下,又何其淡定、何其无畏、何其高贵!
英布和随何之后,慎言英勇。
隆玉别赏。此举另有用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