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又引爆热搜,如何写一个有力量的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www.yushiels.com/npxjk/npxhy/1192.html

新媒体时代,有太多写作者为了“10W+”流量,跟随大众情绪,迎合公众趣味,拼凑出浅薄而又速朽的文字快餐品。

正因如此,那些触碰人性深处、折射社会图景的普通人的好故事显得愈发珍贵。

就像今年高考新课标I卷的语文作文题描述的那样,“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所以,像《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极端高温下,那些在无空调场所工作的人们》......这些有质感的故事,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依然具有穿透圈层的力量。百年以后,或许能成为后人窥探这个时代的窗口。

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有一批优秀的媒体人。流量时代,他们依旧相信写作的“笨功夫”,脚踏泥土,花费十数日乃至数月深入现场采访,反复打磨一篇上万字的文稿,直至自己满意。

01

如何把一个想法写成故事?

前些年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省长,他爱看小说,因为小说让他经历现实中他无法经历的世界。

非虚构写作同样如此,有时能带读者去看、去体验他无法经历的世界;而有时则能让读者从他原以为熟悉的生活中,看出新鲜陌生的经验。而且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着的。

我在媒体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忙着去追逐一个又一个领域里的故事。好像大洋上的航海者,为这里一块礁石、那里一片浅滩惊叹,接着又奔往下一个海岛。

而现在,我好像变成了一个潜水者,就在某一小片海域里,钻下去,甚至只是观察某一株海草。同样壮观奇妙!从一株海草身上也能感受到地球的脉动。

在我看来,这大概就是寻找好故事的两大维度吧。

——包丽敏

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

前《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02

如何搭建结构,让你的写作事半功倍?

年年末,我为了写一篇关于“蚁族”的特稿,在北京西北郊的唐家岭住了10天。10天以后,我开始写稿,但材料太杂,还不听使唤,四处乱窜。

我用几天时间憋出了稿子,文章不坏,但远非佳作。

后来回想,经过唐家岭的公交车一共有六路,其中一路是路,一年天,路是个不错的隐喻。我完全可以以年为单位,通过采访获知这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故事。

又或者以拆迁为结尾,从最终一切都要拆掉的这一点来结构文章,在前面不断埋下拆迁或者与暂居、临时感有关的伏笔,提高文章的魔幻现实主义质地。

但当时的我没有这么处理。从那以后,只要写超过字的文章,不琢磨清楚结构我就不会动笔。

——杨潇

前《时尚先生》副主编

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

03

怎样采访让人知无不言?

刚开始写特稿,去河北采访一个身高1米2的乡村代课教师。他几乎给我讲了每一段经历,讲到哭了三次。

我自以为采访成功,回北京写完初稿接到编辑你知道他是怎样写板书的吗?你知道站在一起时学生到他哪里吗?他教过的学生后来去做什么?你有没有试着蹲下来体验1米2的世界是怎样的?

编辑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从那之后,我开始明白,采访不是单向度的,它的本质是沟通。采到这个人是第一步,走近这个人是第二步,真正理解他才是我们最终要抵达的。

怎样理解一个人,往往取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最大的感同身受也只能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在这行十多年,越来越相信,采访技巧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能让你在这一行做下去的,更重要的是判断力,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王晶晶

搜狐极昼工作室主编

前《人物》杂志主笔、编辑总监

04

怎样用精致文本讲述精彩故事?

在《白银往事》中,我这样写道:“高军伟起得晚,头一天夜里,他把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最后几集看了。这几集讲的是明泉寺后山发现死尸,是锦玉班的女旦小桃红,宋慈验尸后,几经周折,找出了真凶。‘宋慈还是厉害,那时候还没有DNA技术呢。’高军伟坐在桌子前,抽着‘兰州’。”

这里面出现了熟悉凶手的邻居看《大宋提刑官》的场景,这个场景很文学化,很戏剧化,甚至与实际案情形成了某种“互文”,让读者阅读此段时如同看电影一样,但这些都是采访获知的完全真实的情况。

好作家都是善于营造氛围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向那些虚构作品学习。

——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

05

怎样写得准确,用真实打动世界?

在媒体工作得越久,就越清晰地意识到,只有少数人——通常是成功者——拥有故事,而大部分人长久地沉默,就此被遗忘。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好的故事是鲜活的,轻盈的,角度巧妙,行文迅速。同时,好的故事又是重的,毫不犹豫地撞击现实,进入混沌无名的生活,在混沌中,雕塑出一个形状。这个形状,是金子一样的生活的内核,是我们所说的“真实”。

轻如飞鸟,重如金,这种轻与重的结合,是最理想的文风。

——郭玉洁

“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

前《生活》《单向街》主编

06

真实故事的生产和传播

作为一个深度内容生产者,要强迫自己去了解历史,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特稿《海底来的人:中国初代模特队传奇》,讲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模特队怎么建立起来的故事。

这群当时受到美与自由召唤的年轻人,凭勇气冲破特殊年代的各种枷锁,有的人为此与家庭决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其实也就是40年前的事情,并没有多遥远。

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明白今天的坐标和所处的位置,对于各种撕裂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不至于口出妄言。

——王波

前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负责人

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

前《博客天下》主编

07

视频化时代,如何理解故事写作?

曾经,我跑遍深圳这座城市,因为我相信,当停电不期而至,当光明骤然消逝,这座城市的平凡人生,反而会像萤火虫一般浮现。

我也曾和伙伴们,穿越阿富汗的战火地带,用三维投影重现了曾屹立千年的巴米扬大佛。因为我也相信,光影照亮的不止大佛,而是这片土地的往昔荣耀和今日悲苦。

文字是视频化时代的“投影”,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事物的轮廓。文字也是帮助我们传递信息的“琥珀”,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包裹并呈现优质的信息。

在这个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飞速变化的世界,在这个传播方式快速更迭、海量信息汹涌泛滥的时代,冷静下来,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