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银行银行为何要做中台是噱头还是良药

白癜风克星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927369.html

前言

一场疫情,让银行数字化转型再次提上日程。“无接触银行”不再是战略规划中亮眼的提法,而是如今各银行经营中不得不面临的切实问题。而中台,作为数字化转型中最火热的概念,这两年在行业里风头无两。中台是数字化转型的一剂良药,还是另一个风投炒作的概念?银行应该做中台吗?盲目上马中台项目有什么后果?本文尝试给出一个答案。

为什么要做中台?

数据中台

打通数据孤岛

主流的观点认为,做数据中台是为了打通数据孤岛。在互联网企业确实可以理解,但是银行对于数据的应用很早就开始了。大行普遍年前后就建成了数据仓库,数据层面早已将烟囱系统打通,那么数据中台的意义何在?

银行确实在数据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尝试,加上金融是个低频场景,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T+1甚至T+2的整合数据基本够用了,更多数据整合和加工为的是满足监管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行为、市场、监管都发生了变化,各类服务移动化的趋势下,用户的使用时间碎片化,金融,特别是支付、理财等行为也变成了中高频交易,并且随着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市场变化不可同日而语,银行的危机感日渐增加。

业务需求响应再快,也赶不上市场、客户、监管的变化速度,而应用开发速度就更慢了,大银行半年左右,中小银行三个月左右是常态。应用系统上线后,传统的基于数仓、数据集市的数据采集和整合方式在时效性上已经很难满足要求。可以说,银行在打通数据孤岛方面,或者更全面的说,在数据加工、分析,及发挥数据价值方面,尝试得很早,但是效果不佳——既不快,也不好。

不快很好理解,即时效性达不到要求,利用最新的流数据处理,分布式ETL技术,数据中台可以更快的整合、加工数据。可是打通效果不好该如何理解呢?

业务数据化

有句话说得好,数据是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投影。既然是投影,那么光源和视角的不同,可能投影的结果也不同。

举个例子,同样一个事件,比如客户刷卡消费,在财务视角看来,是一笔应收账款;在业务视角来看,是一笔客户消费,账户/卡活跃,积分增加;从科技角度来看,交易流水表增加一条记录,账户余额表修改一条记录。我们很难用数据去精确描述一个事件,或者说,在银行的实际使用场景中,每个部门看待同一个事件的角度就是不同的,各部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能。在这里,各部门其实都是数据的使用者,即数据用户,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数据用户对于数据的需求各不相同。

这也是银行要打造数据集市的原因,数据仓库采用相对标准化的数据模型(如FS-LDM)将数据聚合了起来,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所有业务人员的需求。因此各部门都提出了自己的数据集市需求。

正如上节中提到的,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客户变化越来越快,业务需求已经越发追不上他们变化的速度了,而数据的采集和加工速度则更慢,难以支持数据决策。于是,各部门又经常提出各类报表和数据提取的需求,这些都是针对临时的、紧急的、监管要求的、营销统计的数据需求,虽然这些需求更加贴近业务需求,但是在分析和开发上通常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一节末尾提出的问题:数据孤岛打通的效果不够好,指的是数据的业务友好度不够。

总结银行数据加工的现状,可以得出下图:

在我们传统的数据应用中,随着数据对于业务友好度的增加,其时效性也在减弱。而我们的目标,显然是数据又快又好。既然各部门的需求都不一样,为何不让业务自助分析数据呢?于是我们有了右上角的目标状态。但是这个理想状态和我们现在的数据应用中间有巨大的空隙,靠什么来填补?答案是数据中台。

业务中台

优化烟囱系统架构

银行的数据之所以很早就在进行打通的尝试,主要原因就在于产生数据的业务系统,长期存在重复建设和烟囱系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我们其实可以从软件工程中经典的康威定律中窥见一斑:

Organizationswhichdesignsystemsareconstrainedtoproducedesignswhicharecopiesofth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